五一最先被骂的景区出现了!30万游客,上千人深夜滞留,大喊退票
五一假期来临,各地的旅游胜地都人山人海,在这些景区当中,最先“火”起来的就是张家界了。
上千的游客深夜滞留,大喊“退票”,都上了新闻报道,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五月二日,劳动节第二天,张家界景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客流高峰。根据游客分享的视频画面,景区内人满为患,完全是“人挤人”的状态,矮个子游客连空气都觉得稀薄。夸张的是,这种拥挤持续到了深夜,游客们被困在景区无法下山,情绪崩溃,高喊“退票”。
人多只是问题的开始,真正让游客火冒三丈的,是景区内“无良导游”的操作。不少游客反映,在报名“纯玩团”时,本以为能清清爽爽地玩一趟,结果被导游强制要求购物。“不买特产别下车”这样的台词,已经成了部分导游的“经典名句”。不少游客感叹,五一本想花钱买开心,结果成了“被消费”的受害者。
让人无语的是,当游客拒绝消费时,部分导游会冷嘲热讽、甩脸色,导致游客心情大打折扣。强制消费的问题在旅游行业早已屡见不鲜,张家界这次被摆到台面上,显然戳中了公众的痛点。
最让人崩溃的是排队。想坐百龙天梯?等2—3小时起步。缆车呢?也得排1—2小时。大太阳底下,汗味、异味交织,队伍望不到头,有人中暑晕倒。游客们纷纷吐槽:“门票花了几百块,结果就体验了排队,连风景都没顾上看。”
张家界的百龙天梯单程票价75元,天子山索道单程72元。一家三口光是上下山就要花几百块。然而,这么高的票价,没买来好的服务。假期当天,索道设备还出故障,导致上百名游客困在山顶。景区轻飘飘一句“设备维护”,连个像样的解释都没有。游客们无奈叹气:“花了冤枉钱,受了一肚子气。”
医疗点的应急物资在下午两点就见了底。一些游客因体力不支需要急救,连基本的药品都无法配备。新增的临时厕所直到傍晚才“姗姗来迟”,让游客们的生理需求变成了一场漫长的煎熬。
一位凌晨3点就爬起的游客,花了198元买了一盒莓茶、35元一桶泡面、10元一杯热水,最后还被导游堵在车门口“强制消费”。一位家长扛着孩子在轿厢里僵持了整整三个小时,生怕有任何闪失。一些年迈的老人靠在岩壁喘着粗气,周围挤满了同样疲惫的游客。景区工作人员试图用喇叭安抚人群,嘈杂的人声让所有努力都化为背景噪音。要命的是,显示屏上的排队时间无法刷新,在中午直接“罢工”,彻底搞乱了游客的行程。
面对集体声讨,景区管理局紧急致歉,承诺给受影响游客提供门票优惠券补偿。网友们并不买账:“谁还想再来二刷噩梦?”为了挽回局面,景区加派了15辆大巴车接送滞留游客,发放毛毯防寒。可道路狭窄、限行严重,根本没法满足需求。“下山大作战”从傍晚拖到凌晨,最后一名游客才被送下山。
有游客晒出自己凌晨两点摸黑下山的照片,四周乌漆麻黑,只有微弱的手机光照明,稍不注意就可能摔倒。后怕的是,他们是从海拔1100多米的山上往下走,如果出点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夜晚的张家界峰林依旧如画,游客的镜头从美景转向服务台的混乱场景。景区管理局宣称“最后一批游客将在晚上9点离开”,社交平台上的求助视频显示,有人直到凌晨还被困在山顶。官方与现实的“打脸”令人不满。
有网友愤怒地表示:“为了赚钱不顾游客的生命安全,要是真发生踩踏事故,谁来负责?”也有评论指出,现在很多景区为了追求利益,早已忘了旅游的初衷。张家界这次事件,正是利益与安全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
张家界的问题绝非今年才出现。早在过去几年,景区就因“下山难”问题多次被吐槽,出现过数千人半夜滞留的情况。每次事件后都会有相关部门“辟谣”承诺改进,事实证明,景区的管理和制度并未有实质性提升。
景区的年报数据显示,近年来营收持续走高,设施老化的问题始终没有改善。十年前的检票系统依旧在“超负荷运转”,VIP免排队服务让普通游客的等待时间雪上加霜。网红攻略的流量加持下,张家界的游客量彻底突破了临界点,服务能力的滞后成了致命短板。
张家界的风景确实无可挑剔,再美的风景,服务和管理跟不上,游客看一回就不想再来第二回。高票价、低服务、拥挤不堪,严重影响了游客体验。这次五一的“骂声”,伤了游客的心,损害了张家界的口碑。
问题的根源其实不复杂。一方面,景区需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合理限流、升级设施,优化服务体验;另一方面,游客也该理性选择出行时间,尽量避开五一、国庆这样的高峰期。政府和旅游平台也可以多宣传错峰旅游,引导分散出行。
同样是热门景区,九寨沟早在2017年就推行“分时预约”,将单日游客量严格控制在4.1万人以内;黄山通过“智慧调度”系统,把排队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事实证明,管理混乱并非无解,关键在于有没有决心去解决问题。
反观张家界,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年年赚得盆满钵满,始终不肯在设施和服务上投入真金白银。游客的信任被一次次消费,景区口碑直线下滑。很多人发出感叹:“此生不会再来张家界。”这是一座景区的悲哀,中国旅游行业的警钟。
张家界需要的是对现有问题的亡羊补牢,一次彻底的制度变革。游客流量的合理分流,还是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都应成为景区管理者的当务之急。毕竟,靠“吐槽出圈”的景区,再美的风景也无法长久吸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