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科幻电影里想的办法靠谱吗?
今年,一颗编号为"2024YR4"的小行星频频登上热搜,美国宇航局预测它七年后撞击地球的概率一度高到3.1%。尽管其后NASA又联袂欧洲航天局把概率下调到0.004%,但被现实"啪啪打脸"的案例有史为鉴:1993年,美国预测"舒梅克-利维"彗星次年撞击木星的概率是几百万分之一,结果1994年7月,这颗还没足球场大的彗星就把木星撞出地球那么大的伤疤!
撞地球的概率刚降,撞月球的概率又出来了。
防御小行星撞地球,我国已在积极部署行动,计划采用撞击器对目标小行星"伴飞 动能撞击 伴飞"模式。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等多位专家近日在香山科学会议上集体呼吁,尽快实施对动能撞击在轨处置演示任务,吴伟仁院士给出"12字诀":"撞得准、推得动、评得出、说得清。"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地球兴亡,匹夫有责。国防科工局的"行星防御岗"也招聘起来了!
专家负责顶层设计,打工人也投笔从戎
国外防御小行星的模式也百家争鸣,但主流手段大致三种,通俗来讲就是核爆炸毁、推到一边、放慢/加快。第一种虽然有"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的背书,但极有可能造成"同归于尽"。后两种都是改变小行星轨道,我国采取的是第三种里的"加快"模式。再有想象力的科幻电影也逃不出这三套模板。现实中能撞击地球造成毁灭的近地天体可不只有小行星,还有彗星、流星、陨石呢。不过科幻电影脑洞大开,还加上了恒星和月球。
爱德华泰勒:勿Cue我,刚在《奥本海默》电影里当了一回"反派"。
下面就让我们来回溯世界影史,看看科幻电影里那些对天体撞击地球的防御方案到底靠不靠谱。
1950—1960年代科幻电影
人力手工计算敢防恒星撞地球
YIQIYINGCHUANG
拍摄于1951年的《当世界毁灭时》,是人类第一次涉足天体撞地题材。不过开局就玩的有点大,竟然让带着行星的恒星"组团"撞地球来了。
1950年代的美国科幻电影,恒星是画的,飞机是模型。
一颗比地球大十几倍大名叫"贝勒斯"的恒星,带着一颗和地球差不多大的行星"兹拉"进入了太阳系。而在电子计算机还是庞然大物并不普及的50年代,科学家凭借手摇计算机 计算尺 微分分析仪人力手工算出了它的轨道,发现它们会先后撞击地球。地球肯定是保不住了,科学家分析兹拉行星有人类宜居的环境,于是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你撞我,我就去你那住"。
电子手段几乎没有,运算基本靠笔和纸。
联合国开会启动"末日方舟"方案,人们抽签决定谁有机会登上星际移民的太空船。而那时候电影中飞船的动力就考虑使用"引力弹弓"了。飞船成功逃逸出地球,宇航员视角看到了地球毁灭,鉴于恒星撞地球的设定太过玄幻,电影轻描淡写了贝勒斯撞击引发的灾变,而是着墨兹拉行星撞地球的现象:比如数百英尺的海啸、大地震、火山喷发等。即使是这样也是不合科学原理的。
兹拉行星引发的洪水淹没了城市。
就单拿引发海啸来说,电影中的兹拉行星设定是和地球一样大。而在现实中,一颗直径50米的小行星 ( 约相当于本文开头2024YR4小行星的一半大小) ,在离海岸1000公里处坠入大海,就足以掀起600米高的海啸,比帝国大厦还高一半呢,我们就可以和纽约说拜拜了。电影中还是保守了,帝国大厦还露着尖呢。
虽值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左翼影人还是让上海做地球避难所。
考虑到1951年,科学家刚刚发现"柯伊伯带" />
作者 | 逍遥花童
逍遥骑士在路上,遇见达摩流浪者
排版丨pelyliu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用户小调研
益起映创的新老朋友们:
这是一份关于"学电影"的调查问卷。熟悉我们的用户可能知道,这里原来叫「后浪电影」。过去12年,我们一直在这里做一件事——把这里变成"学电影"更容易的地方。
从搭建基础的入门通识,到深入浅出的系统理论,再渗透到剧作、导演、制片、表演、摄影、美术、声音、剪辑后期等电影工业每个细分领域的上手实战,累计制作了300余门课程,为超过100万名电影爱好者、从业者分享价值信息,提供学习服务。
我们致力于影视职业化人才培养,秉承着系统、实用、有效的教学体系特色。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行业实战经验,帮助学员快速掌握核心技能,实现从爱好者到从业者的跨越,实现从业者突破瓶颈的提升。
但其实,自更名「益起映创」以来,我们也有了一个新愿景,和尽可能多的想以电影为职业的电影爱好者、从业者一起创造,"一起硬闯"。这件事得以实现,真的完全是靠你们。
因此,我们制作了一份关于"学电影"的调查问卷,为了感谢对我们的支持,所有填写问卷的读者用户,都可以得到一份100元优惠券,可以购买益起映创的影视课程。
希望听到你们每个人的声音。
扫码填写问卷(1分钟),领取福利>>
益 起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