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新传学院院长支庭荣:园区“竖起来”,媒体“立起来”
今天(3月28日),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召开,与会人员共同见证岭南数字创意大厦产业发展规划亮相、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揭牌、岭南文化大模型发布。
广东举行这场大会对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有何重要意义?大会释放出哪些积极信号?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前来参会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副书记支庭荣教授。
媒体变革应“刀刃向内,能量向外”
羊城晚报:大会提出,要以岭南数字创意大厦为切入点,打造广东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试验田,并强调了多种变革途径。您对此有何看法?
支庭荣: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确实有多条路径。有的着眼于内部,有的着眼于外部;有的重视宏观,有的重视下沉;有的长于盘活资源,有的长于引领潮流,可以说八面来风,都有可着手处。
我想主流媒体在变革中的一个闪光之处是刀刃向内,革故鼎新。与此同时,主流媒体的外部开拓、横向连接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意义。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刀刃向内,能量向外”。
广东媒体融合是多姿多彩的。概括起来有“6 ”,分别是“新闻 ”“传播 ”“媒体 ”“平台 ”“数据 ”“智库 ”。“媒体 ”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媒体 电商,媒体 金融,媒体 知识产权。
下一步,广东媒体融合的一条主线是实现系统性变革,多条支线可以有多种路径,这里面包括了业务的、用户的、市场的、体制机制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开拓,空间非常广阔。
羊城晚报:近年来,广东主流媒体积极推动媒体变革。您如何评价其在探索媒体融合、拓展“媒体 ”模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支庭荣:广东媒体变革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首先,在主题宣传、弘扬主旋律、舆论引导、文化传承、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也卓有成效。比如说广东省连续两年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全省媒体谱写协奏曲,为全省上下鼓足干劲当好排头兵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
第二,广东媒体进一步增强了服务能力。新闻记者变成了全媒体记者,每人都是全能战士,能力结构获得了优化,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第三,广东媒体的平台化步伐越来越快。媒体不仅仅是自己在滚动式发展,而且通过产业汇聚、生态打造的方式,来构建出一个个以媒体为底座的数字人文平台,构建起一个个百业兴旺的庞大生态圈。平台之上,有内容、有运营、有机会、有管理,这是一次相当华丽的转身。媒体与社会的距离在进一步拉近。媒体既是社会的守望者,也是社会的连接者,社会各界的桥梁纽带。媒体不仅通过专门的生产,而且通过打造大型综合性“中央车站”式生态枢纽,为全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窗口。
新闻传播教育亦面临系统性变革
羊城晚报:从高校教育者的角度,您认为本次大会对培养适应新时代媒体发展的人才有哪些启发?
支庭荣: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新闻传播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时代。我们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上,也将抓住三个重点环节,第一是要坚守新闻舆论阵地,做好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立德树人,是毫不动摇的教育方针。新闻是内容维度的。
同时,我们也不仅仅重视新闻采写能力。根据时代的需要,还要重视传播能力、运营互动能力、推广服务能力的培养,这些是运营师维度的。
第三个维度就是要加强技术,加强运用先进科技,特别是AI的能力,这是科技色彩的、理工化的维度。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跨学科、复合型、视频化、全媒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因此,此次会议促使我们对整个培养体系的改革进行一个更为综合性的思考。内容为王,导向为魂;新闻为本,传播为要;改革为抓手,科技为支撑。这是此次会议释放的信号,对我们包括课程设置、社会实践在内的一整套培养体系的重构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媒体行业越是面临风险挑战,越要加强后备人才运营能力的培养。我们将深入探索“三三制”模式,平衡内容、运营和技术三大类课程的比重,丰富思政、教学、实践三个板块的界面和内容,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搭建新闻传播人才的多元化能力体系。
羊城晚报:您认为广东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应如何与本地主流媒体开展更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助力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支庭荣:本次大会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与媒体深化合作的无限可能性正在开启。在产学研方面,以羊城晚报为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过去与她已经开展了很多合作,包括大型联合采访、非遗传播力数据报告的联合发布、国际传播领域的协作等。
未来,我们希望羊城晚报等主流媒体在深化变革的同时,通过人才培养的共建机制,进一步为新闻后备人才的培养赋能。我们4000多名在校生也特别渴望参与到羊城晚报等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社会服务过程中,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住社会的脉动。
文 | 记者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