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能干什么?这些年轻人给出答案 | 大象时政 聊会儿
青春该怎么定义?青年该是什么样?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省委书记刘宁走进校园和青年师生代表面对面交流。在现场的发言里,我发现了个有趣的事儿,他们虽然专业不同、学历不同、身份不同,但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点,基层经历。有博士蹲守田间三年,解决中药材种植户的病害防治难题,有思政课老师带着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讲党课。青年才俊们无一例外都把基层经历当作宝贵的人生财富。
一提到“基层”,很多人可能会第一时间联想到“默默无闻”、“吃苦吃亏”、“无私奉献”这样的词,年轻人真的还愿意去吗?一些公开信息统计,通过对河南青年的就业选择分析,发现了两个有趣的地方:一方面,省内高校毕业生留豫比例连续三年上升;另一方面,基层和传统行业迎来更多高学历青年。
比如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2 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郭威振,从康复专业跨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成为选调生前往基层乡村。这种选择背后,是青年对“时代需要”的重新理解——它未必是光鲜的写字楼,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真实场景。
当杭州“六小龙”用自动驾驶算法重塑城市脉络,当DeepSeek团队在智能大模型的星辰中摘取算力桂冠时,在那些聚光灯外的地方,社区里,90后开发“智慧养老”小程序,把独居老人的用药提醒同步到志愿者手机;农田里,00后用物联网监测墒情,让浇地效率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和基层实践看似不能相提并论,但在本质上都是把最前沿的认知灌注到时代最需要的土壤。无论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尖端科研,还是改良传统农业的基层创新,挺膺担当的本质,不就是把“国之大者”转化为具体问题的解法吗?青年与时代的最好关系,或许正是这种不问西东的笃定。到一线去,不是青春的“附加题”,而是成长的“必修课”。
(史博翰 赵闻 段国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