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粉丝破亿!当网络大V遇见硬核科技,互联网时代如何书写上海故事?

“秦朔朋友圈”“真叫卢俊”“饭桶戴老板”......这些刷屏朋友圈的财经领域“顶流”,如何将抽象的经济逻辑转化为全民热议的现象级传播?

5月8日下午,由上海市委网信办主办、闵行区委网信办、澎湃新闻承办的“经彩申城——网络名人走进闵行”专场活动在漕河泾虹桥科技绿洲举办,超过14位知名网络大V齐聚一堂,相关账号总粉丝数量突破亿级,共话互联网时代的上海叙事新范式。

由上海市委网信办主办、闵行区委网信办、澎湃新闻承办的“经彩申城——网络名人走进闵行”专场活动在漕河泾虹桥科技绿洲举办

“经济叙事不是冰冷的增长曲线。”上海市委网信办主任徐炯表示,在当前传播环境下,网络大V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希望大V们既要做经济现象的“解码者”,也要当发展逻辑的“诠释者”;既要做经济热点的“瞭望者”,也要当信心底气的“筑基者”;既要做经济脉动的“感应者”,也要当城市温度的“摆渡人”。

为经济发展增强信心底气

在浦江之畔生长出的创作力量,正以独特视角诠释着城市精神。

“作为闵行土生土长的内容创作者,此次回到闵行仿佛是衣锦还乡。”粉丝数量超300万的“乌合麒麟”负责人胡睦洋笑言。

“在上海向科技创新突破的过程中,我们作为网络大V,应该为经济发展增强信心底气。”他举例称,以“乌合麒麟”账号为例,从2019年开始围绕国际时政展开创作,作品在全网获得累计超过百亿次阅读、评论和点赞。

“乌合麒麟”负责人胡睦洋现场分享

4月11日,就近日中方反制美方滥施关税一事,乌合麒麟在微博发布新作《就不跪》,引发外界热议,在各大平台冲上热搜。此外,乌合麒麟还参加多个影视项目的概念、特效和美术创意制作,在闵行区委宣传部和浦江镇支持下拍摄的《江浦河流》已经登陆线上影视平台,并收获不少奖项。

“我们希望通过视觉叙事,让主流价值可触可感,展现城市发展的高度、温度与速度。”胡睦洋表示。

当城市发展进入深水区,难免出现片面解读,如何用立体视角破局?关注地产领域的账号“真叫卢俊”负责人卢俊坦言,政府部门和网络大V应当形成一股合力,政府部门发布权威和系统之声,网络大V负责传播,将正能量声音传播到更深远之处。

多位知名网络大V集体现场聆听

以静安区“原拆原建”政策为例,“真叫卢俊”工作室和网信办合作,调研政策涉及的多个方面,尤其是深入调研居住在老房中的居民,以小切口入手,讲述居民的生活如何得到具体改善,更生动和贴近民生,相关文章发出后阅读量迅速攀升至10万+,在互联网全平台传播超百万,影响力惊人。

对于外界的误读和偏见,卢俊坦言,需要给出更多维度的事实和论据,而不是简单否定,“例如上海楼盘数量庞大,总有一两个销售数据不好,但从整体来看,这个观点是误导。如果这种误解来源于点状现象,那么可以用数据回应,如果这种误解本身就是数据,可以使用更全面、更客观的数据覆盖。”

向内看上海

最近,上海正在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4月29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谈及上海发展科创高地的优势,“秦朔朋友圈”主编周水水感慨:“产业与城市之间,如同知音遇伯乐般相互成就。当一座城市深谙产业发展肌理,创业者置身其中,感受到发展环境与理想的同频共振,自然会满怀热忱奔赴而来。”

曾有外界误解“上海为何不出互联网大厂”,事实上,拼多多、携程、小红书、B站、米哈游、饿了么、大众点评、东方财富、喜马拉雅FM、得物等知名企业均在此创业起步,支付宝总部、抖音电商总部也坐落于上海。

在周水水眼中,除了这些显性的活跃力量,上海的隐形优势或许更值得关注——那是一种秩序感、安全感,以及如同有机生命体般持续生长的产业生态网络。作为中国现代工业重镇,上海的工业和制造业底蕴虽不常显现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但这种底层运行逻辑和力量,正日益彰显独特价值。

“上海是中国最追求精确和秩序的城市,也是国内最早引入现代城市管理体系的都市,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化治理闻名,堪称‘国际化隐形冠军之都’。”周水水建议,上海应更多“向内看”,推动千行百业乃至长三角周边领域的连接互动,挖掘和传播更多企业家中的“隐形冠军”。

“奔流财经社”负责人刘纯则从区域协同视角分析,上海既是研发中心,也是科创龙头。作为长三角区域媒体,未来希望与政府部门深化合作,深入调研长三角经济与科创发展,激发更多创新氛围与思想火花。

现场,多家上海科技企业分享了科创实践。万得副总裁简梦雯介绍,依托最精确的金融数据资源,万得在孵化大模型产业方面具备先天优势,正逐步从金融信息服务商向科技型企业转型,“我们致力于成为金融领域最优秀的AI公司,实现金融专业领域内容的精确、快速、高效产出。”

万得副总裁简梦雯

人工智能企业“非夕科技”是一家专注机器人研发的初创企业,创始团队来自斯坦福大学。副总裁胡晓平在会上介绍,公司开发的机器人已能精确把握力度,完成穴位按摩、简单手术等精细操作,甚至能制作陶瓷等艺术产品。“上海在政策、产业生态、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让我们决定深耕于此发展,过程中也切实感受到政府的悉心扶持。”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专场活动还集体参观了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共建,于2023年12月27日正式揭牌,聚焦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业态,引领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