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药械通带来前沿心内器械,中国心内科实现全球同步、领跑
在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政策的强力驱动下,中国心血管领域正迎来历史性跨越。南都记者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获悉通过政策引进的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EV-ICD)、可吸收抗菌封套等国际前沿技术,已成功服务超百例患者,手术成功率均达100%。中国心内科诊疗实现与欧美“零时差”接轨。
为深化“港澳药械通”政策下心律失常诊疗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大湾区医疗协同发展,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办的“港澳药械通心律失常新技术应用交流会议”28日在广州举行,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心内科专业同道分享与世界同步的前沿技术,以及对病患带来的实质获益。
心脏电生理与起搏专家王景峰教授。
技术登峰:手术台前的全球竞速
就在不久前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导管室,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竞逐正在上演。王景峰、陈样新、周淑娴三位教授组成的强大团队完成的EV-ICD植入术,需在患者胸腔内精准放置电极,全新的植入部位要求医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巧,中国医生却交出了13例手术零并发症的满分答卷(该技术目前在国内仅应用15例)。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周淑娴教授。
与此同时,全球首款可吸收抗菌封套(TYRX)的应用,正在改写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感染的防治史。数据显示,使用TYRX可降低61%囊袋感染风险,降低40%主要CIED感染风险。
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大湾区医院惠及近200名高危患者。83岁的李先生便是受益者之一——因糖尿病和多次起搏器更换,他被列为感染高风险人群,植入TYRX后,“终于不用提心吊胆了。”术后随访时,他握着医生的手感慨。
普惠攻坚:从医保托底到商保破题
新技术落地后,“用得起”成为另一道关卡。王景峰教授坦言:“若没有医保支持,20万元的EV-ICD只能成为少数人的选择。”
政策的设计者早已预见这一难题。医保部门也为港澳药械通产品开辟特殊通道,目录内耗材基本实现医保覆盖。以EV-ICD为例,香港自费需20多万元,而在大湾区内地定点一院实施手术后,医保覆盖后的患者仅需承担数万元。2025年3月,大湾区内地医保布恩再推新政:针对目录外产品推出“药械通版”商业保险,首次将未纳入医保的抗菌封套等产品纳入保障范围,患者可通过基本医保个人账户购买。
这一“双保险”模式的效果立竿见影。数据显示,TYRX抗菌封套落地一年内,惠及超百例高感染风险的患者,避免起搏系统移除,大大减轻患者痛苦、避免拔除手术的风险并节省大量的医疗支出;而EV-ICD的医保覆盖,让广西、江苏等省外患者慕名而来。60岁的冠心病患者张先生算了一笔账:若赴香港手术需自费25万元,而在广州医保报销后仅自费数万元,“这是救命政策的重量”。
未来已来:从湾区试点到辐射全国
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EV-ICD的13例成功病例正被转化为一套术前评估体系。这套包含接近30例病例分析的“中国标准”,首次将亚洲人胸骨长度、膈肌位置等纳入风险模型,目前正在设计多中心临床研究,未来将向全国推广。
TYRX抗菌封套的多中心数据,足以支撑起针对亚洲人群的感染防治专家微共识,而目前该微共识正在撰写、筹备中。周淑娴语气中带着自豪。
人才的储备同样关键。该院已举办3期全国性EV-ICD植入手术观摩,不仅仅是大湾区的专家积极参与,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权威专家到场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探讨,近期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大湾区医院也即将开展该手术。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周淑娴教授已成为国内首位EV-ICD手术带教专家,能够帮助湾区乃至全国各地中心开展新技术临床应用,让更多患者获益。
更宏大的蓝图正在展开。随着港澳药械通第三批25家医院获批,政策红利将从心血管领域辐射至肿瘤、罕见病等学科。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