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技术创新、内容升级,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和“破局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3月27日-29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四川成都举办。

大会以“极视听·强赋能”为主题,聚焦“AIGC、微短剧 、青年成长、国际传播、产业赋能”等5个行业热点领域。记者看到,主题涉及AI、微短剧等关键词的论坛,人气极高,会场后排到门口挤满了听会的人。

在大会会场外,这座城市的公益广告牌上写着“哪吒是勇敢的神话,成都有奋进的故事”;3月播出的四川方言微短剧《家里家外》成为爆款,微短剧正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2025年一季度,视听产业的热潮迭起。

技术创新、内容升级,正在不断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和“破局力”。

技术推动生产流程革新

在创新科技带来的革新浪潮下,技术如何更好服务于内容?

竹林里,一位女侠在打斗中猛然挥掌,一道耀眼雷光从手心激射而出……在大会分论坛上,一段虚拟拍摄功能演示视频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这是阿里大文娱数字化制作的新功能“实时法术”。

阿里大文娱数字化制作业务负责人许佳告诉记者,以往拍摄仙侠、奇幻类剧集时,角色施展的“法术”往往靠大量绿幕拍摄、后期制作及演员的“信念感”。而“实时法术”基于AR与实时追踪技术,演员与“法术”实现零延迟精准定位,拍摄现场即可实现特效的“所见即所得”,让主创对创意效果即时把控的同时,也大幅缩短了内容制作周期,拓展了虚拟拍摄的适配题材和边界。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新星在致辞中表示,微短剧以其“短平快、轻量化、强互动”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发挥微短剧的纽带和引擎作用,推动微短剧更好赋能文旅、文博、电商产业、乡村振兴、公益服务等各个领域,实现从内容传播到价值转换的闭环。

爱奇艺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晓媚认为,微短剧的内容升维,需要坚持“短而不浅”,用更精密的叙事节奏,在有限时间里释放最强的情绪张力。短剧需在长剧与微剧间找到更强的吸引点,微剧需从“流量至上”转向“价值共鸣”。

“观众从未拒绝深度,只是拒绝冗长;市场从未缺乏机会,只是缺乏洞察。观众手里的碎片时间,值得我们奉上一记记精准的‘故事重拳’。”张晓媚说。

越来越多传统影视人和青年从业者正积极投身这一新兴领域。在论坛上,已年过七十的演员朱时茂笑称自己是“银发短剧之星”。他坦言,最初对短剧持观望态度,但最终被行业里年轻团队的创意打动:他强调短剧表演必须直截了当,表演节奏要与当代快节奏生活同步,“慢半拍观众就划走了”——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正是微短剧区别于传统影视的重要特征。

在当下,长视频该如何打造跨周期的生命力?受众消费习惯的改变,正在倒逼影视创作范式的转型。

内容创作不仅是单向的抵达,更是一场创作者与观众在认知、情感与价值层面的深度对话。编剧、作家袁子弹认为,谁更能抵达人心谁就能抢夺注意力。“与其去强调题材、时长、集数和节奏的差别,不如说要克服创作的懒惰。所有新鲜的东西都可以为我们所用,我们也是发展中的事物,应该虚心学习各种题材的优势,彼此把合力发挥到最大。”

随着用户对故事情感深度、精神共鸣的需求升级,“情绪价值”也成为行业讨论的焦点。编剧王小枪提到,“情绪价值”的另一个词叫共情,本质是求编剧和观众的最大公约数。从共性上来看,编剧写任何题材都应该往人物类型里面走得更深一点,理解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