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为什么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巴菲特
三大因素成就了痴迷股票的巴菲特,使其成为了无与伦比的投资者。
作者:杰森 · 茨威格
沃伦 · 巴菲特计划在今年年底辞去伯克希尔 · 哈撒韦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
沃伦 · 巴菲特独一无二,也不会再有第二个他。
5 月 3 日,巴菲特宣布将辞去伯克希尔 · 哈撒韦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他将这家企业集团打造成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案例之一。他之所以无可匹敌,且永远不会被超越,原因有三:个人特质、所处时代以及投资架构。
我们先从个人特质说起。巴菲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几乎一生都痴迷于股票市场。尤其是在他早期作为投资者的时候,他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成功,靠的是一种常人难以承受的牺牲:放弃正常的社交和家庭生活。
后来有一位作家称 17 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巴鲁赫 · 斯宾诺莎为 " 痴迷于上帝的人 "。而巴菲特则是 " 痴迷于股票的人 "。
自 1942 年,11 岁的他买入第一只股票起,他就如饥似渴地汲取有关公司的信息,阅读公司报告就像大多数人听音乐一样。
作为一名年轻的投资经理,巴菲特常常在家里一边踱步,一边埋头看公司年报,几乎撞到家具上,对家人和朋友的进进出出浑然不觉。当他的孩子们在游乐园玩耍时,他会坐在长椅上阅读财务报表。巴菲特人在游乐园,但从精神和情感上来说,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专注于税务亏损结转和摊销时间表。

2006 年 3 月,沃伦 · 巴菲特与纽约证券交易所首席执行官约翰 · 塞恩以及美通社的凯茜 · 巴伦 · 塔姆拉兹一起敲响了开盘钟声。
想象一下如此痴迷的状态,再想象一下乐在其中的感觉。
现在再想象一下,自从哈里 · 杜鲁门入主白宫以来,几乎在醒着的每一刻都乐在其中。这就是巴菲特的与众不同之处。
专业技能源于对模式的识别,而巴菲特见过所有能想象到的模式。根据我对他工作习惯的了解,我保守估计,在他七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巴菲特阅读过的财务报表超过 10 万份。
而且他的记忆力近乎超常。多年前,在结束对巴菲特的电话采访时,我提到了一本我正在读的书。他惊呼自己也读过这本书,而且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当他开始描述书中的一段话时,我拿起那本书,翻到那一页,惊讶地发现巴菲特几乎能逐字逐句地记住每一句话。
他对财务信息的接触程度无人能及,再加上他惊人的记忆力,让巴菲特成为了一个人形的人工智能。他几乎可以从自己的内部数据库中回答任何问题。
这使他拥有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能力,能够在任何新的信息中识别出关键要点,这也让他比其他投资者拥有持久的优势。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普及,像巴菲特这样能大量掌握数据的人,未来甚至不会有任何优势。

2013 年伯克希尔 · 哈撒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的嘉宾包括哈林篮球队队员克里斯 · " 汉德尔斯 " · 富兰克林和底特律雄狮队的恩达姆孔 · 苏。
接下来是他所处的时代,也就是巴菲特施展其投资才华的时期。正如他多次所说,他是 " 出生在了对的时间和地点,中了卵巢彩票(指因出生环境而获得巨大优势)" 。
如果巴菲特出生在 1880 年(比如说)的奥马哈,而不是 1930 年,他可能就得投资牲畜,而不是股票。如果他 1930 年出生在俄罗斯的鄂木斯克,而不是美国的奥马哈,他就不会拥有铁路公司,可能会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工作。
而且巴菲特恰好成年时,赶上了向本杰明 · 格雷厄姆学习的机会。格雷厄姆是证券分析领域的先驱,也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投资者之一。
巴菲特开始他的职业生涯时,数万亿美元的资金还没有从指数基金和其他大型机构投资者那里涌入股票市场。
他早期取得非凡业绩,靠的是在别人根本没有留意的地方 " 捕鱼 "。他以股票市场中最微小的 " 浮游生物 " 为食。
他在这些 " 小鱼小虾 " 上大下赌注。在不同时期,他的投资合伙公司将总资产的 21% 投在了邓普斯特磨坊制造公司(位于内布拉斯加州比阿特丽斯的一家农业设备制造商),35% 投在了桑伯恩地图公司(总部位于纽约的一家制图公司,仅其投资组合的价值就超过了其股价)。有时候,他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在几乎从不交易的股票上建仓。
从 1957 年到 1968 年,这些不太起眼的投资帮助他实现了年均 25.3% 的回报率,而同期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回报率仅为 10.5%。
当时,大多数其他专业投资者对市场的定义都比较局限,而巴菲特能够超越这种定义下的市场表现。一项对 1945 年至 1964 年期间股票共同基金回报率的研究,将这些基金的回报率与标准普尔综合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没有一只基金的表现能显著优于 " 纯粹随机选择的预期表现 "。
另一方面,巴菲特几乎不买那些属于主要市场指数(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或标准普尔综合指数,标准普尔 500 指数当时的名称)成分股的股票。
而且巴菲特不仅仅是取得了成功。他的投资生涯跨度之长,在投资者中几乎无人能及。1965 年,他接管了伯克希尔公司,这是一家破败的纺织制造商。到去年年底,巴菲特实现了 19.9% 的年化平均回报率,而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回报率为 10.4%。
几乎任何一个有点运气的人,都能在一年的时间里跑赢市场。据我所知,历史上还没有人能在六十年的时间里,以如此大的优势跑赢市场,因为只有巴菲特将非凡的投资技巧与如此长久的投资生涯结合在了一起。

2018 年,沃伦 · 巴菲特与伯克希尔 · 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查理 · 芒格在交谈。
最后,巴菲特的投资架构独一无二。
伯克希尔 · 哈撒韦公司是一家公开上市的控股公司,是他认为值得拥有的任何资产的收纳器:其他公开交易的股票、美国国债、私营公司。曾经有一段时间,它甚至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持有者之一;如今,它持有超过 3300 亿美元的现金。
伯克希尔不是对冲基金、共同基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也不是任何其他传统的投资工具。
从设计上来说,它不收取会减少投资回报的管理费,也不收取会鼓励为追求高额回报而过度冒险的业绩激励费。
大多数投资基金都受到经济学家所说的 " 顺周期性 " 的影响。当一只基金连续取得良好的回报后,投资者就会把钱投向这只基金,迫使基金经理在可能已经估值过高的市场中使用新投入的资金进行投资。这会影响基金未来的表现。
然后,当市场下跌,基金回报不佳时,投资者又会抽回资金,迫使基金经理在市场上出现大量廉价资产时抛售。基金的投资者自己让基金的表现变得更差,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然而,伯克希尔的现金流都来自内部。资金从它所拥有的资产中流入(或流出)。现金不会在最糟糕的时候从新投资者那里大量涌入,也不会因为投资者撤资而被抽走,因为你只能通过在二级市场从其他人手中购买股票来投资伯克希尔。
这种投资架构给了巴菲特一种结构性优势,使他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现机会时就去把握。这是几乎其他任何专业投资者都没有(甚至也不想要)的优势。
只要大多数基金经理在表现不如市场的情况下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尝试任何不同的做法才是真正的风险。在有人敢于真正效仿沃伦 · 巴菲特之前,猪都能长出羽毛了。